导航菜单
德州职业教育集团典型案例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7-10-20

德州职业教育集团是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基础上,2010年经德州市教育局、德州市经信委批准,由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229企业、13家职业学校正式成立。在德州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市经信委的领导下,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集团发展迅速,集团化办学取得丰硕成果。

一、完善集团组织机制,创新运行机制体制,保证集团顺畅运行

总结多年来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探索,构建了“三层架构、多元参与”的创新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修订完善《德州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形成职教集团“1239”组织架构,即1个职业教育集团,2个合作理事会,3个办事机构(秘书处、招生就业协作办公室、技术研发中心)和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9个专业理事会。确定了“四方高层聚力、高职院校牵头、理事会议决策、集团形式运作”的运行机制。集团成员每年召开一次全体大会,专业理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会议,共同商讨集团事务,明确集团发展目标,建立成员共同的“利益链”。积极整合集团成员资源,完善长效沟通机制,形成了“信息沟通、参与教学、共建共享、协同服务”校企合作机制;搭建了企业参与教学的“实习实训、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三个平台;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发展到349家,行业协会13家、学校成员39家。

二、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提升集团化办学水平

按照“特色引领、产教一体”办专业、铸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学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共舞,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加入德州市12大产业联盟,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主动适应2025中国制造,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构建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集团学校招生专业数稳定在38个左右,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的中国智造特色初步彰显。

三、发挥集团资源优势,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一)服务十大产业集群,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理事会,与12大产业联盟紧密合作,严格遵循“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优化程序,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以九大专业群建设为载体,实施社会培训、科技服务“两大战略”,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德州“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推进“四个对接”,即以新能源类专业对接京津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以集团化办学对接产业承接基地建设,以科技服务战略对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以人才培养、大培训战略、全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和德州创新创业大学建设对接劳动力输送基地建设,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二)集聚多方办学资源,提升办学效益

德州职业教育集团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全市主要职业院校和全国对口行业名优企业成员组建而成,通过下设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校校合作理事会,集聚政行企校多方资源,以专业、专业群为纽带,形成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通过集团实现了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共育。建立信息交流沟通平台,通过和政府、行业、企业和中高职院校的衔接,确保国家、省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关政策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实施。建立区域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建立集团信息资源库和集团信息资源网站,加强社会调研和信息收集,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咨询决策,指导专业规划和调整。通过开展订单协同培养,实施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和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学历教育培养或培训。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展学校间、校企间、校政间人才的共同培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教学、技能方面的竞赛活动。推广品牌教学、学习和考试体系,拓展人才培养的合作渠道,探讨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新路径,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已为区域培养6万余名技术技能蓝领精英。

通过集团实现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和职业教育人才资源共享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共建,开展集团院校成员单位间教师互聘、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进企业等活动,加快区域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养,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通过集团内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共建共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技能鉴定机构、培训中心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发挥资源的综合效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集团成员学校间合作不断加强,依托集团成立了“专业教学联盟”,在招生、教学、就业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仅2016年,开展成员单位间交流20余次,建立生源基地30余处,为成员院校1000余名在校生提供对口升学机会,为成员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提供就业信息5000余条。

四、多措并举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创业实现“双优”

坚持毕业生跟踪制度,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精确定位初始就业岗位和升迁就业岗位,完善“能力、知识、素质”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推动优质就业。

坚持“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3平台+3模块的课程体系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德能”文化品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坚持创业带动就业,打造就业“升级版”。将创新创业作为模块融入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德州创新创业大学,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实战、创业孵化,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五、特色创新

(一) 实行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校企双主体办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学校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互联网学院”、与东星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建立“航空乘务学院”,与博尔特电梯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博尔特电梯学院”,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有力推动集团“一体化”建设进程

(二)试点现代学徒制,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

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应用技术2个专业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两个专业分别与山东星光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创新试点工作模式,积极开展培养试点。

(三)加强校行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承接政策支持,社会服务条件逐步完善。2013年,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园林工程系与市建筑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2014年10月,德州市建筑业协会统一搬入新建的建筑技术应用中心,实现行校一体化办公,同年,双方合作申报的建筑胶剂工程研究中心被市发改委批准为市级工程研究中心。投资360万元,建成了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基地,基地主要承担承担全市建筑特殊工种及建筑业关键岗位人员培训考核任务,主要开展了塔吊、电焊、信号、架子、电工等特种作业人员类的培训考核,以及关键岗位(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大类,和技能人员(瓦工、抹灰工、钢筋工、管道工、木工、油漆工、装饰装修工)大类的培训考核。每年在8000人左右,辐射全市全部三百余家建筑企业。

(四)促进中高本衔接,实现人才贯通培养

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实现人才贯通培养。集团成员德州交通中专与山东交通学院联合举办“3+4”中职与本科贯通培养,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岛理工大学、德州学院联合举办“3+2”专本贯通培养、与德州信息工程学校、新星职业中专、禹城职教中心等联合开展“3+2”职业教育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实施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为学生多元化选择、多路径成长搭建“立交桥”,引领促进区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五)推动“创客”实战,点亮创新创业之路

集团以“德州创新创业大学”为依托,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培训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了大批大学生“创客”。投资350万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组建教学团队9个、学生创新创业社团47个,创建了“德州职业教育集团创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引进创业教案、创业课程资源59份,实现导师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与中国创业创新发展为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创新创业工作;教育部创业指导专家曹广辉、GTA国泰安创业就业事业部副总魏梅金博士等先后到创新创业大学参观指导,培训创新创业技能,与创业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六、积极发挥示范效应,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作为“德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创新“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引领德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来集团调研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国经济导报》《齐鲁晚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德州月谈》等报刊,山东教育电视台、德州电视台等视频媒体,中国教育在线、新华网、新浪网、中国高职高专网、大众网、山东省教育厅网站、文明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对集团化办学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跟踪报道。《风景这边独好》《为协同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等报道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滨州职业学院、济南职业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兄弟学校集团访问学习。德州市商务局、粮食局、教育局、建设局等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带领企业、行业、中高职院校,多次到集团考察指导。集团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社会、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可,德州职教集团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尾部